close

峨峨兮高山,潺潺兮溪流。藍天白雲映襯著翠綠的中央山脈,濁水溪在村邊緩緩流淌。

16位身著泰雅傳統服裝的小學生手持提琴,登上親愛村村民廣場簡陋的舞臺,將手中的弓與提琴的弦輕輕一碰,美妙的樂聲傳出。那一刻,大自然、比大自然更寬闊的人的胸懷,成了他們真正的大舞臺。 一曲《感恩頌歌》奏罷,掌聲響起。首度登臺表演的小樂手們,表情由靦腆變得從容,又接連表演了《吉普賽之歌》《拿波裏之歌》《拓荒者跺步》三首弦樂合奏,台下響起陣陣掌聲、喝彩聲。 記者正是台下為之驚傃的觀眾之一。台灣當局“原住民族委員會”近日邀請大陸駐臺記者到南投縣仁愛鄉採訪,親愛村、“親愛愛樂”是大家最期盼的採訪重點。

親愛村由親愛、萬大、松林三個部落組成,戶籍人口1400多人,海拔超過900米,交通閉塞,村民都是台灣世居少數民族,一半泰雅人,一半賽德克人。而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,大約產生於十六世紀中葉的義大利。這兩者怎會在這高山部落,有如此不可思議的邂逅呢?

故事緣起於8年前,當王子建、陳佩文夫婦倆得知親愛小學有兩名老師缺額,決定一起到偏鄉執教。喜歡小提琴的陳佩文常在下課後練琴,學生們投以好奇的眼光,6年前終於有一名學生鼓起勇氣說想學琴。經濟並不寬裕的部落家庭,哪買得起小提琴這樣昂貴的貴族樂器?就為了讓孩子們“下課後不要去打架”這樣一個簡單念頭,陳佩文省吃儉用買了4把小提琴,找了4個學生,每天中午教他們練琴。親愛部落裏“愛與樂”的故事自此開始。 台灣少數民族能歌善舞,具有天生的樂感,但要讓先輩們摸慣弓箭、獵槍的原鄉小孩學會演奏提琴,談何容易。陳佩文耐心地手把手教學,學生放學後6點到9點留校練習,琴練完就寫作業。想學琴的學生越來越多,慢慢地假日也在練習,她連家庭生活都顧不上了。

不理解首先來源於自己的丈夫王子建,兩口子吵得差點離婚。吵不過妻子的王子建,在“冷戰”一年後決定把家庭與教琴結合在一起。

“我不是一開始,就是一個願意付出的老師。”王子建回憶說,自己原本計劃教書幾年後轉行IT業,但小提琴的出現打亂了他的人生軌跡。 為了支援妻子,王子建下山找制琴老師學藝,還向銀行貸款30萬元(新台幣,下同),買了制琴配備、材料。原本英文很差的他,買了十幾本英文提琴製作教材,通過查字典、問學校英文老師、網上翻譯,“土法煉鋼”,邊學邊練,先是學著修琴,因為買不起琴,後又學著制琴。

另外的不理解來自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村民。有些家長來學校吵鬧,說“原住民小孩”讀書後反正都要出來做工,花錢費時間學提琴幹什么。類似的質疑與阻力持續不斷,直到部分村民開始學著制琴、直到“親愛愛樂”去年在南投縣音樂比賽奪冠才消失。

夢想慢慢邁開了腳步。陳佩文負責教琴,王子建負責教學生制琴,另外還是廚師兼司機。他每天把學校營養午餐剩下的材料,炒成一鍋飯給練琴的學生當晚餐。晚上9點練琴結束後,再把學生一個一個開車送回家。 學生們學琴的熱情越來越高,學校也組建了“親愛愛樂”樂團。但王子建夫婦發現,有的學生從小學畢業升入初中後,開始遠離小提琴,整個人變了,打架、喝酒、交通肇事,原本能拉出優美琴音的手,竟去建築工地噴灌水泥漿。有的學生到初中唸書,原本約好放學後回樂團練琴,卻一個個不見了。

為了“不可以再錯失一個孩子”,王子建夫婦決定將音樂教育從小學延伸至初中、高中甚至大學。3年前,他們將幾個孩子送進草屯初中音樂班。音樂班沒有宿舍,孩子需要住處,王子建就幾經週折貸了650萬元,買下草屯一棟五層樓房。為了接送小學部的孩子下山學琴,他們又貸款250萬元,買了一輛商務車。

住和交通的問題解決了,學費卻沒著落。學音樂是件奢侈的事情,一個初中音樂班學生一學期學費及雜費多達73400元。此外,還有房貸、車貸、油錢、假日送孩子下山的三餐花費,孩子要考上高中音樂班又得幫著交費補習英語。為了山下的初中生、山上的小學生,總共50來個孩子,王子建夫妻倆每月11.5萬元的薪水幾乎花光,但畢竟杯水車薪。

為了繳交學費,王子建曾向南投縣政府申請補助,但卻因“小提琴是西方樂器”被拒,一度愁到要去草屯擺攤賣蛋糕籌錢。還好有一位台北愛心人士發起虛擬“積木基金”,3天內募到60萬元,暫解燃眉之急。但學生不斷畢業,由小學而初中、由初中而高中,籌錢始終是他們的頭號難題。 好在他們的故事傳出後,島內愛心人士接連伸出援手:台灣交響樂團的樂手常來義務教學,連知名小提琴家林昭亮、胡乃元都曾義務上山指導;一些二手琴送進了學校,讓他們省下買琴的錢。王子建也在網路公益 平臺發出募款計劃,希望得到更多愛心捐助。

“我們學校畢業的孩子,我們還是持續關注並極力培育,生怕因為環境而埋沒了孩子,因為知道了解,所以一直督促自己,哪怕只是一次的疏忽,卻輸掉了孩子精彩的未來。”王子建說。 除了咬牙堅持讓孩子們將音樂之路走下去,王子建夫婦還有一個夢想,就是用小提琴改變部落。親愛村村民超過四成外出謀生,留在山上的只能種卷心菜、牛番茄、生薑等短期蔬菜,看天吃飯,或是做板模工、打零工。而村子周邊滿山都是楓樹,楓木正是製作小提琴最主要的木料。

王子建夫婦決定教授村民制琴技藝。在他們的培訓下,親愛村目前已有4位專業制琴師,還成立制琴班,設立了得到中彰投就業服務中心專項資助的“部落弦樂工坊”。在近百平方米的工坊裏,記者看到已製作好的20多把手工琴。現任村長洪文全說,最終希望這個工坊能產出賣得了十萬元以上的提琴。 “老師(指王子建、陳佩文)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。”洪文全說,製作小提琴是高經濟價值的產業,如果能由此慢慢轉型,有一天外出的人才願意回來,這個村就會改變。 “法國大文豪雨果說‘音符、文字、數字,是掌握人類智慧的三把鑰匙’,我相信音樂能讓人變幸福。”王子建說,通過小提琴,有一天,原鄉、原鄉孩子的命運一定能改變。

為了讓親愛村人人能拉琴、人人能制琴,變成台灣獨一無二的“小提琴村”,他們夫妻倆在2008年制訂了一項“十二年計劃”。雖然“親愛愛樂”今年3月首次參加台灣地區學生音樂大賽,就獲得小學弦樂團第一名的佳績,讓他們的努力得到肯定,但這條路很遠,也很難。陳佩文就告訴記者,她家目前雖已還清車貸,但“房貸還欠著”。 他們希望有一天,能有學過琴的孩子願意回來接下擔子,他們就可以放手離開。記者問:“如果沒人回來怎麼辦?”王子建答道:“那我們就繼續做下去,沒有期限。

資料來源:www.chinesetoday.com/big/article/953178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原住民族公益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vid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